百年树人,立美育人。日前,记者从松江区获悉,松江近年来依托“上海之根”深厚文化底蕴,构建“社会大美育”课堂体系,通过“课堂+场馆+社区”三维联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据了解,有“上海之根”美誉的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茸城、谷水”等,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被誉为“书法之乡”。1700余年前,陆机在松江小昆山镇写下被后世尊称为“墨皇”“中华第一帖”和“祖帖”的《平复帖》,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尊为故宫第一号国宝级文物。
“松江的文脉,藏在每一块青砖里。松江拥有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民间艺术是松江的一大特色,包括顾绣、叶榭竹编、泗泾十锦细锣鼓等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区文联驻会副主席陆春彪告诉记者,通过举办社会大美育中致宸音乐艺术美学空间大师公益课道德经第一讲等活动,展示松江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青年人对《道德经》感兴趣,这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中的蓬勃生命力。”
校园是“社会大美育”课堂的重要阵地之一。据悉,松江区近年来构建“云间美育”课程体系,实施“云间课程与教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主阵地作用,在校园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目前,松江区中小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设置,研发特色课程,丰富中小学生实践经历与体验。比如,九亭第五小学打造“云间墨香”特色课程,学校《翰墨薪传 涵心养正》书法校本课程旨在多维度发挥“以书育人,文化传承,文化化人”作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书法教学课程体系;学校同时创设“墨宝长廊”“书法创新实验室”,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我们要求每所学校‘一校一品’,让文化传承可触摸、可参与。”松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鲁勤表示,实践活动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松江区通过馆校合作项目方式为学校搭建学习、展示平台,因地因校显特色。
比如,松江区中山小学和“素园琴馆”合力打造“古琴雅韵”社团,课程设置上注重分年级、分层次设计,聘请上海音乐学院古琴教师每周授课,为学生提供权威、专业辅导。阶梯式推进,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周近百名学生以研学的方式,走进非遗松江琴派(江操)所在地“素园琴馆”,开展以古琴为核心的教学和文化传扬。如今,参与古琴培训的学生数达到26000余人次,社团培养了近1000名会弹古琴的小学生。
古琴区级非遗松江琴派(江操)传承保护单位负责人戴韵宸表示,将深入践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发展目标,立足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公共文化惠民三年行动计划宁波股票配资网,未来将推出更多公益文化活动,为不同群体提供定制化艺术普及服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